窦性组织细胞增生伴巨大淋巴结病

窦性组织细胞增生伴巨大淋巴结病

概述:窦性组织细胞增生伴巨大淋巴结病(sinus histiocytosis with massive lymphadenopathy,SHML),又称Rosai-Dorfman综合征。Lennert于1961年首先报道此病,1969年Rosai和Dodman对此病进行了全面描述,其病因未明,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,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自限性疾病。

流行病学

流行病学:本病相对罕见,已约有365例被报告和随访。80%患者在10~20岁时发病,没有其他相关内容描述。

病因

病因:病因不明,可能与EB病毒、疱疹病毒感染及机体细胞免疫损伤有关。

发病机制

发病机制:本病的发病机制还不清楚,病理特点为淋巴结窦内充满吞噬性组织细胞,可吞噬中性粒细胞、淋巴细胞、浆细胞、红细胞及核碎片,被吞噬的淋巴细胞有时可呈花冠状或束团状排列,形态颇为特殊。此外,窦内尚有少量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。病程较久者,淋巴结包膜与包膜周围呈显著的纤维化。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显示吞噬细胞表达泛巨噬细胞抗原、吞噬功能相关抗原、S-100蛋白及单核细胞抗原酸性磷酸酶及非特异性酯酶染色阳性,提示本病的病变细胞源于循环的单核细胞,属于功能活跃的巨噬细胞。

临床表现

临床表现:80%患者在10~20岁时发病,常伴有发烧,10%患者中可出现皮肤损害。皮损多形性,呈淡黄色斑疹,斑片,淡红褐色丘疹,斑块和结节,表面可糜烂和形成溃疡,大多皮损为多发性、泛发性,自觉症状缺无。除个别病例皮损呈10cm大的坚实性结节和肿瘤外,大多数皮损均小的多。通常无痛性对称性巨大颈淋巴结病为本病的标志。其他如腋窝、纵隔、腹股沟和耳前淋巴结亦可受累。结外非皮肤损害可见于25%的患者,最常见者为眼、上呼吸道、肝、脾、睾丸、骨骼和神经系统。大多患者呈良性经过,数月数年后可自行消退。通常结外损害首先消退,而淋巴结病可持续多年。

并发症

并发症:常伴有发热、贫血。约25%患者可伴皮肤、上呼吸道、骨、泌尿生殖系统、涎腺、眼、肝、心、中枢神经系统病变。

实验室检查

实验室检查:
    1.外周血  血红蛋白降低,中枢粒细胞升高或正常。
    2.血沉增快,免疫球蛋白亦可增高。

其他辅助检查

其他辅助检查:根据症状、体征、临床表现可选择做心电图、B超、X线、CT、骨穿等检查。

诊断

诊断:无痛性巨大淋巴结肿块,呈自限性消退为本病的两大特点,是诊断的重要线索,但最后确认仍有赖于病理学检查结果加以证实。

鉴别诊断

鉴别诊断:须和SHML鉴别的疾病有:恶性淋巴瘤、Castleman病、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(AILD)及各种组织细胞增多症,包括恶性组织细胞病、噬血细胞综合征等。前已述及,鉴别诊断依赖病理组织活检,临床酷似。但本病病程呈自限性,通常无需治疗,皮质激素、化疗及放疗均无效,与其他肿瘤性疾病不同。原有免疫异常疾患的儿童,如Wiskott-Aldrich综合征、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、肾小球肾炎可伴发SHML。

治疗

治疗:由于本病为自限性疾病,一般无需治疗,皮质激素、化疗及放疗均无效。症状明显者可给予对症支持治疗。

预后

预后:大多患者呈良性经过,数月数年后可自行消退。通常结外损害首先消退,而淋巴结病可持续多年。伴发免疫异常者,预后不良。

预防

预防:目前尚无相关内容。

轻触这里
关闭目录

目录

Copyrights 2005-2022 导医网 版权所有